火炮,重型火器,中国金属制的火炮最早出现在元代,至今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,火炮已经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员,有“战争之神”的美誉。
相信很多人对于我国古代火炮的印象就是,一个长长的粗大铁筒,发射火炮的流程就是站在火炮为处点燃引线,然后火药的推力把弹药从炮管里发射出去,然后在远处炸倒一大片敌人。实际上这个印象一直是错误的,在绝大多数的时候,火炮都是作为破坏敌人防御工事的武器而存在,所以元明时期的火炮发射的并不是开花弹,而是铅弹,甚至包括石头炮弹。
我们以明代火炮为例。首先,最早的明代火炮的形制和我们今天想象的是不一样的,它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的。
实际上,明早期的火炮(比如碗口铳)和元代末期的火炮,形制大体相同,再加上我相册里没有明早期的火炮照片,所以就用元代火铳(本人去年拍摄于国家博物馆)所代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明代火炮也在元代火炮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,铳管由敞口变为直口,火药室部位突出,并且管壁逐渐加厚,还包括数道固箍,成为攻破敌方坚固城防工事的利器。
茅元仪在《武备志火器图说》中这样记载明代的铜炮(铜发烦,传统的中国火器)的弹药“铅子100个,每个重四斤”这是普通的铅弹“石弹如小斗大”这就是石头炮弹,这种铜发烦的杀伤效果则是“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,墙遇之即透,屋遇之即摧”,这种武器威力之大,以至于发炮者自己都必须掘壕沟来以为掩护,但很明显这种武器发射的弹药就是实心炮弹,所面对目标也都是敌方工事,对人员的杀伤效果并不理想,所以很难出现影视剧中那样的爆炸效果。
这是专门用来攻坚的火器,明代还有专门为了杀伤人员而设计的火器。比如有一种小型火炮叫作虎蹲炮,虎蹲炮的弹药是上百枚铅弹,每一个重五钱左右,或者填装大量的石子,可以大量杀伤敌军人员,在敌人的包围之中打出一个缺口,虎蹲炮可以被用来守卫险要地区。除此之外,明代还有一种被称作飞推炸炮的火器,其原理就是依靠火药的推力把爆炸物抛至敌军的上空,主要还是用来杀伤敌军的人员,实际上这种飞推炸炮的实战效果应该类似于迫击炮。
实际上在弗朗机传入之前,明代的火炮虽然比元代火炮更加先进,实际上却是走了弯路,火炮器型越来越大,越来越重,比如之前说到的铜炮的重量就达到了500斤,威远炮的重量也达到了200斤,而且火炮的火药铅子直接接触炮管壁,从炮管前端直接放入,填装十分费劲,这对于要对抗移动速度极快的蒙古骑兵的明朝北方边军来说,无疑是灾难性的。
正德末年和嘉靖初年,明军打败了葡萄牙殖民者对于我国沿海海岸的骚扰,同时缴获了一种较为先进的火炮,这就是弗朗机,实际上弗朗机是明朝人对于16世纪来华的欧洲人的统称,由于这种小型火炮是缴获自欧洲侵略者,所以明人也将这种火炮命名为弗朗机,这种小型的青铜火炮的优势,就是利用子铳把火药和铅子放在一起,从炮身后方放入,避免其和火炮管壁的直接接触,从而大大增加了明军火炮的射速,也减少了炸膛的危险。
而明朝的军事工作者们也不断创新,从原版弗朗基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小弗朗机、大样佛朗机、百出佛朗机、万胜佛朗机等等。到了明朝末年,又有一种大型的火炮传进了中国,就是所谓的红衣(夷)大炮,这种火炮的来源也很广,有的火炮是明朝从荷兰或者英国的沉船之上打捞出来的,还有的火炮则是通过西洋人被倒卖到中国,成为后来明清战争之中的双方不可缺少的武器。
实际上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,明代的火炮技术到了清代并没有停滞不前,实际上到了鸦片战争时期,清廷的火炮相对于明代的来说还是有一定进步的,比如林则徐就曾经督造的火炮就可以“俯仰左右,旋转轰击”当然,清廷所谓的进步,也只是相对于明代而言,实际上这种进步也只是局限在某一区域内,仍然有相当很大一部分的清军仍然在使用明代火器。
发布于:天津市